本文共1468字丨阅读全文需要2分钟
02
箸是怎么逐渐变为“筷子”的?
“举杯投箸不能食,拔剑四顾心茫然”。现在“箸”已经不是常用词汇,普遍被筷子替代了,虽然南方少部分地区(如温州、福州、梅县等地)仍然使用“箸”的称呼,但其已沦为一个相对生僻的方言词汇了。“箸”是什么时候变成“筷子”的呢?为什么要变?
明朝以前,在文献中找不到关于“筷子”的记载。到了明朝,陆容的《菽园杂记》和李豫亨的《推篷寤语》都有关于筷子的记载,据后者说:“世间有误恶字而呼为美字者,如立箸讳滞,呼为筷子,今因流传之久,至是士大夫间,亦呼箸箧筷子者,忘其始也。”李豫亨是隆庆前后年间(公元1567年-公元1572年)的人,照他的说法,在他生活的时代,呼箸为筷,已经“流传很久了”。
至于为什么这么改,按照陆容的《菽园杂记》说法,起源于吴中。江南水乡一带的船家“讳住讳翻”,每日三餐都“箸(住)”不吉利,于是称为“快子”,后来加上竹字头,变成了“筷子”。“筷”虽然出现,但很长时间没有被主流文化认可,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(公元1716年)的大型字书《康熙字典》就没有收录“筷”字。
从“箸”演变为“筷”不是一蹴而就的,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。在明代小说中,两种称谓同时使用,到了清代依然如此,“筷”没有完全取代“箸”。前引《红楼梦》第四十回请刘姥姥吃饭就是如此,“刘姥姥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……贾母又说,这会子又把那个筷子拿了出来。”在这一回里,有7次用“箸”,2次用“筷”。
明代的银二镶檀木箸、银二镶黑檀木箸、银二镶骨箸 图源:黑龙江省博物馆
展开全文
清代的象牙箸、珊瑚箸、骨箸及骨雕箸筒 图源:黑龙江省博物馆
清末开始,“筷子”开始大规模取代“箸”。晚清四大谴责小说里,《官场现形记》中既用“筷子”也用“箸”;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中普遍用“筷子”,只有几处用了“杯箸”这个固定词语;《孽海花》中只有“飞觞惊日月,借箸动风雷”一句中用“箸”字;刘鹗所作《老残游记》全用“筷”字。到民国时期,这种替代全面完成,像是鲁迅《在酒楼上》以及茅盾《子夜》等作品中,“箸”已经见不到了。
不过,“箸”也不是全军覆没,一些与箸有关的称谓还是保留了下来,一是盛放筷子的笼子仍称“箸笼”,二是夹取炭火的细长铁棍仍称“火箸”,这些都是“箸”的遗存。
经过长期的演进,筷子已经不单纯是食具,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“礼器”的功能,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:一是祭祀的时候,要摆上杯盘碗筷,放几双筷子、放在什么位置都有讲究;再有就是丧仪的时候,只有这时,筷子才被竖直插放在碗里。如果小孩子在吃饭的时候这么做,肯定会受到大人的严厉训斥。由于筷子成双使用,有“成双成对”的美好寓意,在很多地方,被用作婚礼上的信物和道具。
尼克松用筷子
与西方人惯用的刀叉相比,筷子简单、方便、造价低廉,功能更加完善。曾获诺贝尔奖的李政道博士评论筷子说:“如此简单的两根小细棍,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,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,手指能做的事,筷子也能做,真是高明极了。”当年尼克松在访问中国之前曾经努力练习过使用筷子,但效果一般。今天,在餐馆里看到外国人非常熟练地使用筷子已经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。或许,这就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吧!
主要参考资料:
《筷子三千年》,蓝翔著,山东教育出版社,2017年2月版
《中国箸文化史》,刘云主编,中华书局,2006年10月版
《筷子:饮食与文化》,王晴佳著,三联书店,2019年2月版;
黑龙江省博物馆“旅顺博物馆·中国箸文化展”网页
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,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,欢迎转发到朋友圈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